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信息发布者:妙春堂大药房
    2022-07-12 17:10:44   转载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原来城楼上这两书童,是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若论《三国演义》中最深得人心的人物角色,当属诸葛亮莫属,后人在诗词中也多赞美他的忠君和智慧。

    当然也这是得益于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有意将诸葛亮神化了,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中借东风,都属于艺术化的虚构。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临终前发出的感慨,同样是出色的谋臣,周瑜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能与诸葛亮斗上几个回合而胜负难分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了。

    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较量的情节有不少,最精彩的当属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的一出空城计竟然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很多读者不理解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为何就会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从小说和改编的电视剧中就可以得出答案,司马懿之所以会退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就是正常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蓝本,在陈寿《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演绎,成书之后就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是在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因为《三国》中描写的是政治阴谋和权术计谋。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国古人一早就懂得战略战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孙子兵法》等著作更是凝练了行军打仗获胜的核心要义。

    而《三国演义》就是对各种军事策略的一个实践,小说中对关羽、张飞、吕布等武将的描写出神入化,但关于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臣的刻画也同样入木三分。

    尤其是诸葛亮,是作者偏爱的一个人物角色,因此对他的描写就格外的精彩,作者通过空城计这样一个既危险又精彩的计谋,将诸葛亮的胆识和谋略推上了一个高潮。

    刘备托孤之后,蜀国的实力也逐渐衰退,在老一代武将殒命或老去时,诸葛明也只能启用一些他并不看好的武将。

    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用马谡也属实无奈,然而马谡却痛失街亭,让蜀国面临的形势更加的严峻。还没等蜀国缓过气来,司马懿的大军就兵临城下,蜀国几乎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正在蜀国群臣忧心不已的时候,诸葛亮再次带着主角的光环出现,设计了一出空城计。司马懿也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要想骗过他的眼睛,诸葛亮也精心设计了一个场景。首先他让城中的百姓全部闭门不出,营造一个大兵埋伏,即将开战的气氛。

    其次,诸葛亮让几个老兵装扮成百姓的模样在城门口假装洒扫。最后,诸葛亮让人打开城门,自己则带着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很多人都认为这出空城计的核心是诸葛亮,司马懿会从他的神情中来判断城中的真实情况。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是城楼上的两个书童,为何这么说呢?城中百姓闭门不出和门口伪装的士兵,这些司马懿很快就能识破,毕竟他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人。诸葛亮向来足智多谋又沉着冷静,想要从他的言行中判断虚实,属实太难。

    城楼上的主角除了诸葛亮,还有他的两个书童。“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细微处最能体现真相,司马懿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观察完眼前的景象之后,把目光放在了两个书童身上。毕竟书童的年纪比较小,他们想要伪装显然很难。

    诸葛亮之所以设计两个书童出场,也知道其危险性,可是如果两个书童不出现,或者换两个年纪大一些的人,太多故意反常的行为就会引起司马懿的怀疑。所以诸葛亮干脆让两个书童本色出演,这也就是正常空城计中最大的疑点。

    司马懿所想诸葛亮早已料到,但是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两个书童明知道城中没有大军埋伏,而且蜀军元气大伤,还是没有露出任何恐慌的神情,依旧配合诸葛亮演好空城计。他们像往常一样跟在诸葛亮的左右,在诸葛亮抚琴的时候不动声色,视城下的司马懿大军如无物。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司马懿在反复观察了这两个书童之后,就决定退兵了,两个书童是整个空城计中最大的疑点,恰恰是这个疑点让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谋。

    诸葛亮真的是料事如神,他见司马懿带兵撤退之后,就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诸葛亮连司马懿的心理活动都猜得一清二楚。

    但是纵观全书,司马懿也是要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即便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城中有埋伏,他带领的15万大军也完全没有必要直接退兵。一种是带领大军佯装撤退,然后派一小军队回来打探虚实,然后再决定是否退兵。

    第二种就用15万大军将城层层围住,即便是不进攻,也能逼得蜀国原形毕露。可是司马懿却单单选择了直接撤退,错过了这次将蜀国一举歼灭的大好时机。后人分析这是司马懿为人谨慎之处。

    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并不好,唯一能保住他安全和在朝中地位的就是战争,有战争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司马懿留下诸葛亮和已经元气大伤的蜀国就是为了给自己谋一个长远的发展道路。

    小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作为全书中最具智慧的人物,他的决策也有失误的时候,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他至高无上的评价。诸葛亮的一出空城计直接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将诸葛的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空城计就没有任何疑点吗?诚然也不是。城楼上这两个书童,就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但是懂得司马懿的谨慎小心,就明白了司马懿为何会撤兵。不过不说,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